OB的LSM-Tree 架构和集中式数据库的B-Tree架构主要区别都有哪些?
底层结构:一个纯文本文件,其中每行包含一个key-value对
插入: 每次插入即追加新的内容到文件末尾,相同的值不会覆盖。
查询: 查看文件中最后一次出现的值来找到最新的值。
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写入方式。B-Tree 采用 “原地更新” 模式,像修改Word文档一样,直接找到数据在磁盘上的位置进行覆盖,这导致大量随机I/O。而 LSM-Tree 采用 “追加写入” 模式,所有写入操作都先缓存在内存中,再批量、顺序地刷新到磁盘,形成多个不可变的数据文件。这种设计使得 LSM-Tree 的写入吞吐量远高于 B-Tree。
不同的写入方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性能特征。LSM-Tree 牺牲了部分读取性能以换取极高的写入吞吐量,因为一次查询可能需要检查多个数据文件。不过,它通过布隆过滤器等优化手段来缓解这个问题。此外,LSM-Tree 的不可变文件结构使其数据压缩效率极高,能显著降低存储成本。然而,其代价是严重的写放大和由后台压缩过程引起的性能抖动。相比之下,B-Tree 提供稳定且可预测的低延迟读写,读写性能较为均衡,但写吞吐是其瓶颈。
B-Tree 是读优化的架构,非常适合读写均衡、需要稳定响应时间的OLTP场景(如MySQL、PostgreSQL)。而 LSM-Tree 是写优化的架构,天生适合写密集型、对存储成本敏感且能容忍一定读取延迟和性能抖动的应用(如大数据存储、日志系统,代表数据库有Cassandra、HBase)。选择哪种架构,本质上是在写入吞吐、读取延迟、存储成本之间做出权衡。
OceanBase (OB) 使用的 LSM-Tree (Log-Structured Merge Tree) 架构与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所使用的 B-Tree 架构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:
- 
写操作性能: - LSM-Tree: 写操作性能更高。LSM-Tree 将数据先写入内存中的 MemTable,当 MemTable 达到一定大小时,会将其转储到磁盘上的 SSTable。由于写操作主要是追加操作,因此写性能非常高。
- B-Tree: 写操作需要频繁地进行平衡树的调整,涉及到磁盘的随机写操作,因此写性能相对较低。
 
- 
读操作性能: - LSM-Tree: 读操作需要合并内存中的 MemTable 和磁盘上的多个 SSTable,因此读操作可能涉及多次磁盘 I/O,读性能相对较差。为了提高读性能,LSM-Tree 通常会在内存中实现 Block Cache 和 Row Cache 来减少对磁盘的访问。
- B-Tree: 读操作性能较高,因为 B-Tree 中的数据是有序的,可以通过索引快速定位到数据所在的磁盘位置,减少磁盘 I/O 操作。
 
- 
数据存储方式: - LSM-Tree: 数据被分为基线数据和增量数据。基线数据存储在磁盘上的 SSTable 中,增量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的 MemTable 中。当 MemTable 达到一定大小时,会触发转储操作,将数据写入 SSTable。定期还会进行合并操作,将多个 SSTable 合并成一个 SSTable。
- B-Tree: 数据直接存储在磁盘上的 B-Tree 结构中,每次写操作都会更新 B-Tree 的相应节点。
 
- 
压缩和存储效率: - LSM-Tree: 由于数据在转储和合并过程中可以进行高效的压缩,因此 LSM-Tree 在存储效率上表现更好,可以显著降低存储成本。
- B-Tree: B-Tree 的存储效率相对较低,因为每次写操作都需要更新索引,导致更多的磁盘空间占用。
 
- 
适用场景: - LSM-Tree: 更适合写密集型的应用场景,如日志系统、时间序列数据库等。
- B-Tree: 更适合读密集型的应用场景,如关系型数据库、OLTP 系统等。
 
总结来说,LSM-Tree 通过牺牲一定的读性能来换取更高的写性能和存储效率,而 B-Tree 则在读性能和写性能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。
详情请参考: